青聪泉的博客

——用爱和智慧开启孤独的心灵,让生命更多彩

特教前辈的苦口婆心——陈洁校长

最近一段时间,我和青聪泉老师们每天都在共读一本书,是由李宝珍老师撰写的《苦口婆心》,这是上次70岁方武老师从重庆自驾来上海,赠送了一套书籍给我,并要求我们个人购买李老师的《苦口婆心》,他说这本书是李老师70岁出版的,收集了70篇她写的文章,于是我给每位老师买了一本,这个月我们的共读书籍就是《苦口婆心》。
 
先来说说方武老师李宝珍老师是何许人也吧,方老师李老师来自台湾,早年在台湾创立了双溪启智文教基金会从事特教工作,他们一次回老家重庆探亲,了解到许多智障孩子因为智力、自理能力差等原因只能呆在家中,遂萌生了在大陆办学的想法,自筹资金在江津市几江镇向阳小学前的一栋居民楼里,自筹资金创办一座名叫“向阳儿童发展中心”的特殊教育机构,同时又在江津的一座山上建立了“受评山庄”,为全国各地的公办学校,民间机构培养传授特教理念和专业知识,用20多年的时间,在大陆开垦这一片特教事业的土地。
 
而我和方老师李老师结缘,大概是在2005年,具体日期我都已经记不住了,那时我刚创办青聪泉,对特教理论或专业几乎都是懵懂一片,只知道眼前看见了这些孩子,要怎么帮他们只有通过学习,也是在机缘巧合中看到了向阳中心受评山庄的招生简章,虽然要花整整一个月的时间,放下所有事务前往重庆山里学习,但是当年的我也是觉得非去不可,就这样义无反顾的报名前去。
 
记得开学仪式上,方老师问我们此次学习的目的,我说我就是来上学拜师学艺,就像武林高手一样期望能学到一身本领,回去好帮助更多孩子。我还记得这个比喻让内敛的李老师哑然失笑了。培训班几乎凝结了整个特教本科四年的精髓,并不是简单的教特教方法,而是从人文,生命价值和意义,各大流派起源等等,都给我们一一讲述,讲师也是赫赫有名,来自重庆特师的张文京教授,北京的许家成教授,都曾在这个班上给我们讲课。理论结合实际让我们每天都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下了课还会安排我们看电影听音乐,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特蕾莎修女》,《海伦凯勒》,现在回想起来,我在受评山庄学到最多的不只是特教知识和方法,而是两位特教前辈对这份事业深深的爱,我是在受评山庄找到了对特教事业的使命和归属感,。虽然当时因为我们还是一个民间小机构,基本以个训和感统为主,有点用不上老师们推广的以课程和学校为主的模式,但是这颗特教传承的种子就这样深深的埋在心底。
 
虽然方老师李老师桃李满天下,这些年上山学习的人数少说有2万多人次了吧,可是他们居然记住了上海有一个青聪泉,方老师每次来上海都会来看望我。从我们早期在玉屏南路的第一间教室,到我们在哈密路,还有这次在疫情期间老师看到我们在装修新校舍,也是悄悄在捐款链接里捐了一笔,我下次见到他当面感谢他时,他却居然忘记了,还说啊我有捐你钱了吗,捐多少啊。就像当年在受评山庄看我总是在抄书,就偷偷送我一套一样。
 
说完和老师的相识,就要说回这次的共读《苦口婆心》,如果你见过李宝珍老师,一定会留下低调谦和,甚至不善言辞的印象,和喜欢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的方武老师截然相反,但是在她的苦口婆心里我读到70岁的李老师对人生很深层次的思考,对她热爱并从事了一辈子的特教事业从未停止过探索研究。在一篇文章里她提到有一段时间她回家照顾生病的母亲,感觉整个人都不对了,可是在观摩了老友的物理治疗课后感觉又活过来了。我非常理解这种感觉,因为我们的生命已经和孩子,专业,使命,都紧紧连在一起,如果停下了身体或许是轻松了,但内在的生命会枯竭。李老师在书中对年轻的特教老师谆谆教诲,既然选择了特教就不能甘于平凡,因为只有你立意高远,你的孩子才有机会出头,这是我们的责任。
 
李老师再三强调特教事业正在十字路口,务必要沉下心来好好学习钻研特教知识,她的顾虑不无道理,在特教事业里同样也存在着急功近利,公立学校里有冲着编制来的,我们自闭症领域里也有想着学点东西就去赚钱的,如果特教行业这样的人巨多,那还有什么未来。特殊孩子也是一样的人,他们和家庭更不容易,需要老师再帮助一把。这也是每一位因爱而来的特教伙伴们共同的心愿。
 
成长是生命唯一的出路,我回忆起第一次走进向阳中心参观的情景,当时大部分民间机构条件都很匮乏,向阳中心就像一所从台北复制到了重庆江津的特教机构,教室设施样样齐全,令我羡慕不已,但是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满满的藏书,不仅有专门的图书馆,办公室,等候区,哪儿哪儿都是书,就像李老师说的一座知识的宝山,一进去就有要读书的热情。每每读李老师的书总会有一种汗颜的感觉,就像学生愧对老师,总觉得自己没好好学,辜负老师的教诲。十八年后再次神游向阳中心,我仿佛回到了学习的原点。
 
为学生的全人全生涯规划是老师应有的思考,幼儿阶段,小学阶段,青年阶段,直到成人,甚至以后的老年,我们要一步一步为孩子们计划长远,所以在幼儿部的孩子都是在打下一生的基础,老师们的工作非常重要。在关于课程和教材的篇幅中,李老师抨击了特教领域里一些不正虚假之风,她多么希望每一位老师能用心在课程设计,教材编制,制作教具等这些最基本的工作中,只有乐在其中并坚持实践的人才是真正的特教专家。
 
方武和李老师举家搬迁到重庆江津,真佩服他们是怎么在一座小小的山城里扎根潜心耕耘,又四处奔波打开局面,帮助大陆特教事业发展起来,老师在文章里提到的好几位前辈我都见过,其中张文京教授给我们上过课,是一位对特教事业激情满满的有识之士,还有北京海淀培智的马校长,慧灵孟维娜都有幸见过,她们都是把一生奉献给了特教事业,前辈们的探索和宝贵经验必须有人传承下去,正如去年张教授已离世,马校长已退休,孟老师最近发布寻找接班人一样,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乘我们还年轻,再多做一些什么。
 
李老师出这本书应该是在应该是在向阳中心成立20周年,我记得在20周年前一年方武老师曾来过上海,当时跟我说起过向阳中心要举办20周年的校庆活动,席间他曾担心20周年之后谁来接向阳中心的班。没想到我们也快到了20周年,最近我也一直在考虑这些问题。作为创始人,一定是放不下机构的未来,谁会想退呢?但是。年龄的逐渐增长,必须要为机构,为我们的特教事业去思考后面10年的甚至20年的发展。希望我们的青聪泉能够有一群可以接续这份特教事业传承的年轻一代。也希望方老师,李老师他们都能后继有人。
 
一个投身特教事业四十年的老兵,对她钟爱的事业孜孜不倦,老师一直在为孩子们大声疾呼,尤其对从事特教工作的老师们,务必要牢记教学目标,课程目标,是为孩子的未来而教,而不是为了教而教。我曾对老师们强调任何课堂上教的内容,都要和孩子学习或生活中所需要的相结合,否则就是浪费时间。忽然发现当年我去受评山庄的一个月,学到的不是某项技能,而是老师对特教事业的态度。
 
“如果你的特教工作做得有专业,那么你的工作就和一名医师一线之隔,如果你的特教工作做得没专业,那么你的工作就和保姆只有一线之隔。”书中提到一位校长的总结非常到位,都是陪在孩子身边的人,如果不用心学习,不虚心请教,不努力尝试和实践,每天只是看着孩子不出事就好,这样的老师和保姆并无区别。希望在我们青聪泉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真正爱孩子,以帮助他们的未来为使命的专家级别的特教老师。
 
我终于理解为什么每次方武老师听到有机构提及课程,他会忍不住批评现今各种流派,原来他们是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在研究课程,好公民,好帮手,好家人,好照顾,这四个不同的目标是不同能力的孩子们最好的方向目标,一定对我们小学部的孩子们有帮助。
 
李老师苦口婆心的指出特殊教育应当为孩子的全生涯做好规划,她提到很多特殊孩子并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普通人基本的3+6+3对他们来说都是奢望,能有的只是片段式的,前几天隋宝爸在我的视频号上留言,遇见青聪泉是我这辈子最幸运的事。郑州的老师也对我们为孩子提供了教育而不只是康复而连连称赞,但教育只是基石,因为孩子还需要更多希望我们能为他们提供更多。
 
特教事业从来都不是冲着钱来的,如果因为商业机构的冲击,让从事这份事业的人都开始只追求金钱利益,那对于那些已经在承受着巨大痛苦和压力的特殊家庭,更是雪上加霜了。因为一心只想着赚钱的机构和老师,怎么可能会用爱去支持他们走下去呢。民间机构的创始人要保持初心,机构的老师们也是要志同道合才能撑起一个机构。
 
在李老师的苦口婆心里反复提到了四好测量和生态课程,这是李老师方老师一辈子钻研特教的心血,上次70岁的方老师自驾来上海,送给了我和其他几个弟子每人一套书籍,其中就有整套的四好评估测量和生态课程,我今天和婕校还有中层主管们分享了这套体系,特别适合七岁以后没有评估工具支持的学龄孩子,生态课程就可以从小培养,把老师一生研发的体系好好用到孩子们身上,我想这是对前辈最大的致敬。
 
当你在平时的工作中遇到困难和挑战,一想到在重庆还有两个老人依然在坚守特教事业,就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孤军奋战。李老师的苦口婆心让我更懂了她和方老师的坚守,我们来年要派老师们多去重庆向阳中心参加培训,亲身经历一下两位特教前辈的教诲,毕竟他们年纪越来越大了,他们一生积累的宝藏,需要年轻一代去传承。
 
老师永远是老师,他们在70高龄时拿出来的累累硕果,就是这么多年沉下心的研究成果,今天我把老师送给我们的四好评量标准做成了PPT,准备在家长会上和家长们分享,和老师比起来我们都还年轻,七十岁还在努力学习并乐在其中,吾辈尚需努力呀。
 
看一看你的孩子今天是什么样的状态,如果未来希望他能上一个台阶,家庭和学校还有他本人,要做什么样的努力呢?
 

添加日期: 2024/1/17   浏览量: 109   来源: 默认     转播QQ微博

昵   称:
内   容:
验证码: